大理那山那海丨十二个关键词 一份完整的自我介绍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那山那海是什么?想要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生活?
在本篇章中,我们以那山那海的十二个关键词为线索,为那山那海作出一份整全的自我介绍,让价值清晰,让愿景明确。
今天,当我们谈到大理时,它已经变成了世界的大理,这个时代的大理。
面对世界的离散、焦虑的蔓延、冷漠的剧增,当确定性如手中消沙般流失,我们都在期待一个答案。当所有人都在变时,仍有人坚持不变。时代洪流穿过,唯独大理留在了原地。大理,就这样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故乡。
每个从城市而来的人,无论出于什么缘故,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改变、被焕新、被唤醒,打开生活方式甚至生命样式的别样可能,我们愿将这种神奇的力量,称为这片土地的神性。
初识大理,就会乍见欢喜。苍山洱海,千年古城,边疆风土,自然、历史与人文禀赋,浓缩为彩云之南的“诗与远方”。只要你想远离城市的功利、浮华和喧嚣,就会在这里心生喜悦。喜悦是对单调的反叛,对丰富的好奇,大理的生活方式是天平的另一端,是城市的B面。
落脚大理,才会发现这是个久处不厌的地方。“大理”本身就是一句暗语,召唤、集结着全中国热爱生活、渴望人与人深度连接的群体。有人说,大理是全国唯一有社区的地方。国家幅员辽阔,“唯一”尚待讨论,但社区,从第一代大理移民开始,就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传统。
久居大理,最终收获的是什么?我们认为,应是极度松弛的精神状态。松弛是摆脱目眩神迷,不再焦虑妄想,世界未必可以被改变,我们却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。大理就是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精神角落。安静不是沉寂,而是调试心态,积蓄力量,然后用心去创造。
大理的神性,是一个从“见山是山”到“见山还是山”的过程。也正是这种与心灵紧密相连的气质,也成为了那山那海最浓重的禀赋,它让那山那海具备一种可能性,一种通往自由生活、自由人生的可能,而这,正是这片浅山家园最突出的气质。
“擦亮大理”是那山那海的期许,而新质生活,是重新擦亮大理价值的全新提案。作为百悦集团生活方式理念的首次在地实践,那山那海用新质生活探索日常的深处,描绘出未来应有的样子。
跟随时间前行的脚步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重新认识自己、重拾亲密关系、重新探寻生活的意义。那山那海,正是以未来社区的姿态,用新质生活,作出对时代、对生活理想的深刻回应。
那山那海的新质生活,首先是整全的。带着在大理构筑未来社区的愿景,整全的市镇级配套,奠定了丰盈和具有品质感的生活基调。
那山那海的新质生活,是温暖的、充满温度的。如果说大理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活理想、是“诗和远方”的象征,那山那海,就是根植在大理之上,满足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居心之地。温暖、开放、热爱生活、内心坚定的人们被这里吸引,在此安放身心,实现自由的人生可能。
那山那海的新质生活,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。对自然的追求、对世界的探索,是我们所洞察的未来的生活趋势,也是山海日常的重要面向。未来生活,是向自然的回归。未来生活,也必然是面向世界的。
那山那海的新质生活,是一起成长、共同创造的长期实践。无论是那山那海的团队,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都以“创造”的方式,让山海间的家园,成为真正的居心地。
那山那海始终坚持长效运营,用长期主义的态度,打牢生活的基底。家是生活的起点,也是人与山海发生深刻联系的开端。大量的自持商业,更完整的功能场景考虑,包含了情感、精神生活的日常,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和那山那海在一起,使一处“住所”成为真正安放身心的归属。
作为声名远扬的观光城市,大理与生俱来地被贴上了“旅游”、“旅居”的标签。“旅”是一种流动,而“家”意味着安定。
从项目创立之初,那山那海的梦想,就是打破以往大理文旅的窠臼,为认同大理价值观的人们,提供一处可以安定身心的家园。我们把这样的梦想,命名为“第一居所”。它不是生活的点缀和留白,也并非对生活的短暂逃离,它就是生活本身,是我们倾注最多时间与情感的容器。
以“第一居所”的梦想自问,从时代与个体的需求出发,我们有了更确切的答案。
那山那海,首先应该是山海之间的都市村落。“山海”,是那山那海所处的位置,“都市”代表了那山那海对生活品质、商业品牌的要求,“村落”是一种有温度、有深度的社区形态,是整全的、有烟火气的附近。归根结底,我们希望那山那海所呈现出的面貌,是让大家可以放心离开城市,开启新生活的家园。
大理有拥抱世界的传统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嬉皮士的到来开始,大理就吸引着来自国内外、多元背景的自由灵魂们。而大理周边乃至西南、东南亚的丰富自然,也让它的魅力历时不减。时至今日,大理仍旧吸引着这个时代里,选择与世界为伍的世界主义者们,而那山那海,就是他们根植大理的世界家园,是他们探索世界边界、深入心灵深入的“大后方”。
对于已经入住那山那海、在这里累积了许多日常的人们而言,那山那海,正在成为一座浅山之上的庭院社区。有时常想,大理之所以能够让人心灵富足,花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,院子,就是大理最重要的生活方式。在这里,心灵的风景可以经由双手,被转化成院子里的花园;而院子,也成为了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。或社交,或聚会,或对谈,又或者只是与邻里相视一笑。情感,就这样流进时间的缝隙里。
未来已来,只是不均匀地分布于现在。在充满变数的时代,那些亘古不变的追求中,也许就有通往未来的钥匙。
丘吉尔说:能看到多远的过去,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。纵观人类史,亦是一部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。从“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”到如今隔三差五就冒出来的“穿衣自由”、 “车厘子自由”、“财富自由”,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贯穿古今、无时不刻。而唯有不断成长,才能穿越时间,抵达未来,抵达自由。
很多人将大理当做一个躺平的地方。没错,从急流湍湍的北上广深乃至一二线城市,乍一来到波澜不惊的大理,切换模式之间,难免有种度假的不真实感。但想要真正扎根大理,遇见更好的自己、更美的生活,抵达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由之境,我们认为,每个人都需要过一种终身成长的生活。
大理是多元的,这里的成长也是多元的。过去的人生像一场马拉松,所有人都有朝着一个终点奔忙,但在大理,成长不是一场马拉松,每个人都各自成河流。
以“成长”为主题,那山那海开始审视起自己。社区里有农场、艺展中心,有摄影、户外、手作、极限运动等各式各样的商业,有音乐、电影、瑜伽、民艺等不同主题的活动,有人类学对谈,有创作大师班;社区之外,有山海,有民族文化的丰沃土壤,有咖啡庄园和名茶古寨……多元的大理,包含着多元的成长维度。
成长之外,那山那海也以不同的方式,探索着未来生活的可能性。社区灰空间,让社区具备了事业、创造的可能,被奉为“未来生活方式”的职住融合,正在那山那海发生;与山海亲近的自然环境,既是回应了这个时代对自然的渴望,也让创造有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支撑。当然,不要忽略最重要的因素 —— 人。当渴望成长的灵魂们在那山那海相聚,“学园”也由此诞生。
上升的一切终将汇聚,我们鼓励人们在那山那海找到自己的路,在这里明确自我,面对自我,深入自我,不断扫除心灵的挂碍,成长为更强大的自由人。
那山那海以“村落”自居并非天马行空,因为毫无疑问,村落是最适合展开幸福生活的尺度。
阎连科说:“村落既是一种物质存在,又是一种精神存在。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,一种温馨,一种微微的甘甜。”城市化加速后,村落就逐渐成为了城市的对立面。相对于瞬息万变、沧海桑田的城市,乡村守住了那些未曾改变的东西。过去几十年我们所失去的,也许只有村落里还保留着它的线索。
城市节奏太快,信息太庞杂,每天心头有无数欲念被唤醒,又有无数念头湮灭。“消费”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,对符号的热衷代替了对意义的追求……人在这种充满戏剧性与不确定性的环境中,孤独有时,麻木有时,狂热亦有时。很多人在独处时甚至从来不笑。
村落则相反。村落人不多,村头走到村尾,每家每户都叫得出姓名,大家相交情厚,食物一半靠买、一半靠送,每年迎来送往的人也有限,今年站在身边的爱人与伙伴,明年几乎也将如此。北上广深的商圈品牌可以一年几次大换,间或有无数次“快闪”,但在村落,日子更多以缓慢而坚定的节奏进行。只有经历过许多变化的人,才会明白“不变”的可贵。
那山那海希望营造一种与村落相似的生态。来到这里的人,都是热爱生活、探索世界的“生活家”。在那山那海,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更容易发生,这里具备更多亲密关系的土壤,是公共空间,是庭园,是活动,是社群现场,也许是相约着去往茶山、咖啡庄园,又或是分享美食、相互帮衬。
在这里,生活有温度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简单、纯粹而美好。也正因如此,人们才能够心甘情愿把时间交付于此。
过去的市镇与村落,是自发聚居的结果,它是无意识的、闲散的,虽然有炊烟升起的烟火气,却少了满足的精神生活。
1943年,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,描述了人类一共有五个层次的需要,从下往上分别为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爱和归属需要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。后来,又有人将这五种需求,简化成人的物质、情感与精神需求。而那山那海所想要呈现的,正是一座不仅能满足物质与情感需求,还能让人过富足精神生活的人文新市镇。
市镇是一个物质界面,不仅提供居住空间,也是情感与精神生活的入口。如何提供足够多的可能性,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找到自己的入口?最有效的办法,就是让那山那海生活一个生活方式品牌,一个内容品牌,提供足够丰富的商业,运营足够多的内容与事件,培养活跃的社群,让人们能够在这里丰盛地度过。
背靠作为城市生活运营商的百悦集团,那山那海拥有1300亩的开发规模。除去食堂、健身房、超市等必要配套之外,那山那海有更多的自持商业空间,可以引入、探索更多元的商业品牌。
而在引入的商业类型、运营的日常活动上,该往哪个方向侧重?那山那海主张:艺文生活、精神生活,就是这片市镇最鲜明的主题。要有艺展中心,要有书店,要有疗愈工坊,要有精神角落,日常要有与有趣灵魂对话的机会,要有满足好奇心的渠道,要有艺术让我们照见自己,要有窗口让我们触摸世界,还要有一方花园,折射着我们内心的变化……
我们还希望商业主理人、艺术家、学者和热爱生活的人在这儿聚集,带来审美、智识上的新鲜补充。好的文化内容、好的社区体验,继续吸引着更多志趣相投的人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那山那海会成为一座有高品质日常的人文新市镇,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高地。
作家许菘在访谈录《仿佛若有光》里说:“全国只有一个社区,在大理。”在这句话的语境里,“社区”其实就是“社群”。
社群不会自然产生,社群需要土壤、事件 —— 持续不断的事件。事件搅动着人,人在事件当中形成习惯与共识,最终在共同体内部形成一种文化。当这种文化诞生之时,我们便称之为社群。在现代西方学者看来,“社群精神”或“社群情感”,就是社群最重要的构成。
大理的社群首先基于优良的土壤 —— 白族作为这方土地的主人,对文化抱持了开放的心态。美丽的山水,世外桃源般的地理环境,山海对话的日常奇景,都构成了社群生长的土壤。在此之上,上世纪八十年代,一部分嬉皮士、隐士从国外来到大理,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文化,和新的观看视角。直到今天,大理的西餐文化仍旧繁茂,个中缘由,便可追溯至那时。
随后,大理又经历了几波“移民潮”。艺术家、画家、音乐家、诗人,他们大多是理想主义的、从事创造行业的、渴望找到第二故乡的……他们带着各自先前的印记来到大理,在这里扎根,又把自己作为这片土地的土壤。许多年下来,大理已经成为独立于主流浪潮之外的一处离岛,“热爱生活”就是登上这座岛的暗号。
诞生于这片土地,那山那海也继承了社群的传统。秉持着大理对生活的拥抱,那山那海提出了“深入日常,探索远方”的生活主张,和“走向开阔的人生”的价值观。
以此价值主张,那山那海如大理一般,吸引了心中有同样热情的人们到来。未来,那山那海会涌现出许多扇通往生活深处的门。也许是一家感兴趣的品牌门店,也许是一次节日或活动,也许是偶然间敲开的邻里的门,也许只是路过花园时偶然递过去的眼神。打开一扇门,总能找到一群人,加入他们,成为他们,照见自己。
如何描述选择了那山那海的人们?我们首先想到的词是:先锋梦想家。
按照普遍的说法,大理一共经历了四波“移民潮”,从最早一批嬉皮士到环境移民、气候移民,每一代来到大理的人都有自己的诉求与动机。而在此时此刻来到大理、选择那山那海的人,我们认为他们是勇敢的人。
内卷、焦虑、经济下行,很多人选择更加保守地遵循主流价值判断。社会情绪普遍害怕风险、害怕失去,不再礼赞那些追求自由、活出真我的精神。但仍有部分人坚持内心的标准,放下已有的事业与社交网络,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来到大理。那山那海的业主川川曾经说自己来到大理是“纵身一跃”,这四个字,让勇敢有了更具象的样子。
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态度,就叫做“先锋”。选择来到那山那海的人们,还共享着三种属性,他们是世界主义者、成长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。世界主义者,顾名思义,那山那海的业主们有丰富的旅居经历,套用一句俗话,他们是“见过世界的人”,也是心怀世界的人。当世界主义者们聚集在那山那海,这里就变成了大理的“世界之窗”,所有业主互为彼此的窗户。那山那海的国际化程度,让人们虽然偏安大理一隅,却仍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。
成长主义者,指向了他们的生命状态。成长不是成功,成长是让自己成为自己,是对问题的正向突破,在混沌之中选择创造,在激流之中保持独立,在裹挟之中面对真实的自我。最终,他们渴望安顿自我,成为自由、智慧的强大个体。
此外,自然主义者。云南有“植物王国”之称,有丰富的自然与户外探索资源。自然主义者追求更加松弛、贴近本真的状态。户外、野餐、博物、山采、徒步……在不同的活动与兴趣之中,所求的都是可以回归心灵的自由。
安静是那山那海的底色。
大理是个神奇的地方。初到大理的人,喜欢聚集在古城周围,“便利”、“通勤”是他们自大城市而来所携带的惯性视角,“效率”仍是生活的关键词。但只要在大理呆上一年半载,反而会有截然相反的选择 —— 要么是更贴近洱海,在大丽线沿线选择一处,要么就往山上走,找一个舒服的村子。
支持他们这么做的理由,就是对“安静”的追求。
对安静的追求,也是一个直面自我的过程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,我们每天都在承担着内心所无法负荷的信息量,处在“信息过载”的状态里,心中常有匮乏感。我们常错把自己的欲望当需求,而真实的需求是什么?无非八个字:直面自我,悦纳自我。
安静,最终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。用此次此刻代替诗与远方的彼时彼刻,用活在当下代替对未知的不安,用专注和投入代替走马观花,用心灵体验代替表演和炫耀……起先能够直面自我,接纳自我,尔后开始超越自我、遇见新的风景。
那山那海处在喜洲与古城的中间,用城市的逻辑看,它显然不够“效率”,不够“便捷”。唯有心中明确了自我需求,对安静有着深刻体认的觉醒者们,才能够发现它与大理的恰当尺度 —— 和喧嚣保持在进退自如的距离,和洱海生态廊道、苍山徒步线路等让人放松、安静的所在,却又出乎意料地近。
当然,安静无法被给予,安静只能通过自我的修行获得。
那山那海所能做的,是提供一个场所,一个超然的空间,一个角落,好让每个选择这里的人,都能够最终找到自己的安静之道。
卡尔维诺借由《看不见的城市》向我们说明,同一座城市,经由不同的方式进入,就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感受。麦克卢汉所说的“媒介即讯息”也向我们昭示: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。
大理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导入方式。从机场出发,又或者在大理站上车,一路向北开往古城、喜洲、双廊,左边是延绵起伏、与云雾相接的苍山,右边是比邻农田与村庄的洱海。山与海,就是大理的最佳打开方式。而那山那海就位于这条“山海夹道”的苍山一侧,背靠苍山,比邻茫涌溪,坐望洱海。
对大理的乍见之欢,多半来自洱海。从那山那海出发,驱车越过214国道、穿过大丽路,往前一小段,转眼间,洱海便近在眼前。洱海是欢乐的,生态廊道上可以看见各式各样在运动着的人,滑板、骑行、跑步、瑜伽,散落在村子里的农场、咖啡店、餐厅,让这里成为了更加清新的“打卡场所”。又或者,哪怕什么也不做,只是站在水边晒会儿太阳,心里也是舒畅的。
在那山那海住久了,反而会对山更感兴趣。
在大理,苍山是独特的存在。爬坡时,行路时,推门进餐厅时,坐在座位上不经意望向窗外时,苍山都在望着你。
每一次注视,都是远近不一的温温的耳语。而同样一段话,靠近或走远,简直天壤之别。苍山是温柔的注视者,沉默的陪伴者,长久生活在大理的人,都有一股笃定的气质,苍山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、不惧变化的精神支撑。
得益于丰富的地形高差,那山那海的院子、露台、窗户都有了相对更好的视野。无论是山或海,都以观看的方式,与生活在那山那海的人们紧密相连。当人与山海相逢,奇迹会发生。什么是奇迹?是智慧的涌现,是生活的发生,是福至心灵的感受。
城市容易制造匮乏感。这种匮乏感总让人觉得自己拥有得不够多、努力得不够多。为此,越来越多的消费,越来越紧凑的日常安排,越来越快速的社交生活……结果是短暂的满足,长久的焦虑和空虚。想要摆脱这样的生活状态,唯有慢下来。
大理的“慢”是独特的。和大理一样慢的地方很多,但不如大理精彩;和大理一样精彩的地方,“慢”根本无从谈起。
那山那海是美好生活的容器,是城市生活的B面,是让人能够慢下来扎根生长的家园,是一个与业主一起,对抗时代对“效率”的病态追求的乌托邦。
那山那海让人慢下来的,首先是身体。蓝花楹步道,蜿蜒的街区,邻居各式各样的院子,不时碰头、让人停下脚步多聊两句的邻居,还有能够让人忙活一天的农场,徒步好一阵天才能打到的茫涌溪泉水……
身体慢了,心才会空出来,进入到日常深入,去和文学、艺术、人类学、音乐发生碰撞,去和同频的灵魂发生对话,去承接山海带来的灵感。
慢生活,最终是为了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关注内心的感受,把自己的身心安顿。在那山那海,我们主张“深入日常,探索远方”,“深入”和“探索”都是动作,结果只是自然而然的发生。感受过程,而非结果;注重体验,而非获得;用行动代替对意义的渴求,用品味当下代替不停追逐,慢生活由此达成。
那山那海是展开亲密关系的能量场,是提供安全感、归属感、意义感的人生解决方案,是智识精英开启全新人生的大后方。
当今世界是分众的世界,观点对立,交流割裂,信息茧房无处不在,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同温层,却也比以往更常感到孤独。这种孤独是忙完一天回到家后,发现这一天竟无一刻能够在心中驻留,只能一个人面对世界的空洞。
和对的人在一起,是我们每个人发自心底的呐喊。和价值观相同的人在一起,和热爱相同的人在一起,和内心纯粹的人在一起,和让人好奇、让人赞叹、让人熨帖的人在一起。一起组成社区,形成社群,建立纽带,一起走向更美的生活。某种程度上,选择那山那海,就是选择了和一群这个时代里热爱生活、常怀好奇、永远充满能量的人在一起。
在一起,不仅是物理上的相聚,也是精神上的同频创造。正因为有如此多高能量、有视野、懂生活的人相聚,共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山海家园的传统。是与业主携手共创一处空间,比如即将落成的“山海书院”,又或是与业主共创一场场活动,比如乐器分享会、家庭音乐会,又或是共创一次展览、一个品牌……甚至业主与业主之间,都有共创的可能。
在那山那海,“让我们在一起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,都源于“在一起”。更美好的生活,也将经由与那山那海在一起,而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